眼科医院感染防控难题怎么破?这些措施为你揭秘!
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尚彩 上传提供
发布:
292 评论
维度 |
具体内容 |
重要性 |
- 保障患者安全,降低患者在就诊、手术及治疗过程中感染风险,避免感染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。
- 提高医疗质量,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,提高手术治疗效果,体现医院管理水平。
- 促进社会和谐,降低眼科疾病传播风险,减轻患者和家庭负担。
- 维护医院声誉,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满意度。
- 节省医疗资源,减少患者因感染导致的再次就诊和住院治疗。
|
感染特点 |
- 眼部结构特殊,发病急、进展快、损害严重,不及时治疗可能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。
- 眼科手术风险高,内眼手术对无菌环境要求,感染控制不严易导致术后感染。
- 感染途径多样,包括接触传播、飞沫传播、空气传播等,防控难度大。
- 耐药性问题,随着广泛使用,眼科感染病原体耐药性逐渐增强。
|
防控现状 |
- 管理体系不断完善,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,眼科医院逐步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体系。
- 防控设施设备逐步完善,加大投入,设立专门科室、配备人员、购置消毒灭菌设备。
- 防控意识逐渐提高,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认识提高,严格执行相关措施,医院加强培训。
- 患者教育得到加强,通过宣传册、海报等向患者普及感染防控知识。
|
存在问题 |
感染防控资源配置不均,部分基层眼科医院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方面投入不足,影响工作开展。 |
防控措施 - 管理体系 |
- 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体系,明确组织架构、职责分工、管理制度。如成立感染防控领导小组,由院长担任组长,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。
- 制定感染防控规章制度,包括感染监测、消毒隔离、手卫生、医疗废物处置等规定。
- 开展风险评估,识别和评估感染风险,采取相应防控措施。
-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,持续监测感染发生情况,定期分析手术部位感染、病原微生物检出、抗菌药物使用等数据,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。
|
防控措施 - 人员管理 |
- 医护人员:加强培训,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,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基本知识、手卫生、无菌操作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、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等。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,接触患者前后及时洗手,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。
- 患者及家属:加强感染防控宣传教育,提高防控意识。患者入院时进行感染筛查,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。患者及家属在院内遵守感染防控相关规定。
|
防控措施 - 环境管理 |
- 病房环境:保持干净整洁,配备紫外线消毒灯,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。定期清洁消毒地面、床单位、治疗车等设施。
- 手术室环境:采用过滤器进行空气净化,确保空气质量。地面、墙壁、天花板采用易清洁、耐消毒材料。定期清洁消毒设备、器械。严格手术室准入制度,限制人员进出。
- 其他区域:门诊区域设立预检分诊台,对就诊患者进行初步筛查,对有感染症状的患者进行隔离就诊,定期消毒。
- 污染物处理:设立专门的污染物处理区域,对医疗废物、污水等进行分类收集、处理,医疗废物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|
防控措施 - 设备管理 |
- 眼科设备:如显微镜、激光治疗仪、角膜接触镜等,定期进行清洁、消毒、维护,确保设备性能稳定、安全可靠。
- 消毒设备:配备完善的消毒设备,如高压蒸汽灭菌器、环氧乙烷灭菌器、紫外线消毒灯等,定期进行检测、维护,确保消毒效果。
|
防控措施 - 药品管理 |
- 抗菌药物管理: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原则,合理使用抗菌药物,严格掌握适应症、剂量、疗程,减少不必要使用。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价制度,进行处方点评和耐药监测。
- 药品储存与分发:建立健全药品储存、分发制度,确保药品质量。药品储存按规定条件进行,分发遵循先进先出原则。
|
防控措施 - 流程管理 |
- 门诊流程:设立预检分诊台,初步筛查就诊患者,对有感染症状的患者隔离就诊,定期消毒门诊区域。
- 住院流程:设立入院筛查制度,对入院患者进行感染筛查,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隔离治疗。严格执行探视制度。
|
防控措施 - 其他 |
- 加强宣传教育,通过多种渠道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感染防控知识,提高防控意识,形成良好就医行为。
- 优化诊疗流程,开展日间手术、预约就诊、分时段就诊等,减少患者在医院内的流动。
- 建立感染管理防控应急预案,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,建立应急队伍,进行培训和演练,及时报告和处理感染事件,调查分析并总结经验教训。
- 持续改进,定期总结和评估防控工作,建立持续改进机制,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同行业的沟通交流。
|
重点关注 - 手卫生 |
- 重要性: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,眼科手术和治疗精细,频繁接触患者增加交叉感染风险,有效手卫生可降低风险,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。
- 时机:接触患者前后、进行无菌操作前后等关键环节必须进行手卫生。
- 要求: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,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使用手消毒剂,提高手卫生依从性。
|
术语解释:
- 标准预防措施:是指基于患者的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(不包括汗液)、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,为了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,包括手卫生、使用个人防护装备、呼吸卫生、安全注射、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。
- 层流净化系统:是利用空气洁净技术对微生物污染采取程度不同的控制,达到控制空间环境中空气洁净度适于各类手术之要求;并提供适宜的温、湿度,创造一个清新、洁净、舒适、细菌数低的手术空间环境,使患者在手术时组织受到尽可能少的损伤,并大大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二次感染率。
-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:是根据相关法规、技术规范,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(用药适应证、用药剂量、用药疗程、用药时机、联合用药等)进行评价,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,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,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过程。
